因此,数字金融要通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实体经济,才会有生命力。
特别是每年都为几百万人发放数亿美元的小额贷款,但他们却从不采取资助或施舍的方式,即使对乞丐也不例外。我国传统的社会是男权社会,流行着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理念,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只有生儿育女和劳作的义务,而且一系列歧视妇女的观念如妇女辫子长见识短等深入人心
这是因为,经济起飞阶段的法律、法规一般都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合作基金会也并不是一个情况、一个模式、一样的有问题。另一方面,赠款和贴息贷款到了村里,有可能被村干部及其亲友们以及其他强势人群抢占,到了穷人那里所剩不多。再说,贫困农户家里极差的营养,简陋的住房,使穷人只有依靠减少活动和睡觉才能维持生命。中国贫困地区也是如此。
然而妇女则不能,她们要留在家里,维系着这个家庭。二、颠覆传统的穷人无权贷款理念,树立贷款是穷人的人权的宗旨。考虑到地方政府普遍为债所困,疲于应对偿债压力而无暇发展经济,中央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地方政府修复资产负债表,给地方松绑,大大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1998—2022年,居民部门债务一直处在负增长区间,年均债务增速为-1.35%。民间投资活力增强体现在民营经济景气度提升。比如,受资产负债表衰退影响,日本陷入了长达30年的经济停滞。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市场制度统一、设施联通、监管一致,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截至2023年末,我国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债务同比增长6.9%和9.1%,虽然只及过去20年平均增速的一半,但距离衰退还非常遥远。
2023年,财新制造业PMI回升至50%以上的扩张区间,且在多数月份高于官方制造业PMI,显示民营制造业生产经营复苏相对较快。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以来,企业部门债务扩张速度大幅下降,从2016年一季度的20.1%持续降至2018年四季度的6.3%,随后小幅回升至10%左右,但始终没有出现真正的债务收缩。从房价变动来看,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自2022年二季度起进入负增长区间,截至2023年末累计降幅为8.3%。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私人部门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由此引发债务收缩。
此外,政府部门债务扩张较为明显,2020年一季度以来,政府部门债务季度平均增速达16.1%,几乎是私人部门债务增速的2倍,有效缓解了私人部门面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另一方面,保持较大幅度降息,减少存量债务的利息支付,并对资产价格形成支撑。其中,资产负债表是最为关键的传导渠道,而由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或成本)最小化所形成的债务收缩则是最为重要的作用机制。发展型消费回暖成为消费复苏的一大亮点。
具体来说,居民部门债务增速有所下滑是事实,一些分项(如住房贷款)在个别季度也曾出现负增长,但得益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较快增长,居民债务总体水平一直处于扩张状态,并没有出现负增长。资产价格下跌引起资产缩水是有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作用机制即债务收缩引发经济衰退,则根本没有——事实上,中国各部门债务还在扩张,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同时,制定出台更多有利于稳预期、强信心的政策,助力微观主体强健资产负债表,确保经济稳健前行。
新冠疫情以来,房地产市场下行与股市表现不佳引起的资产端冲击,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调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总需求扩张,拖累了经济复苏进程。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政府投资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更加关注人力资本投资,扩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服务供给,加快培育壮大发展型消费。1998年开始进入负增长区间,一直持续到2013年才转为正值。1990年以来,随着资产泡沫破裂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经济增速长期维持在1%左右,进而导致日本在全球经济份额中逐年下滑,从1994年17.9%的峰值降至2023年的3.5%。地方政府获得资金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增加基建投资,有助于缓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一是以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过快收紧货币和房地产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先后进入大幅调整阶段。
以上分析表明,以资产缩水、债务收缩和经济衰退为主要特征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在中国并没有发生。2023年第四季度,我国居民存款累计同比少增2.4万亿元,预防性储蓄需求开始弱化。
而且,此次增发特别国债还本付息全部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债压力。日本企业部门债务增速由1990年的11.3%一路下滑至1997年的零增长。
一方面,扩张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特别是加大发债力度。其中,一线城市相对稳健,二三线城市降幅较大,分别累计下跌6.6%和10.8%。三大部门资产负债表初显活力进一步来说,我国三大部门资产负债表不仅没有衰退,还呈现出新的活力。由此,引发了中国是否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热议。
此次特别国债全额纳入中央财政赤字,释放了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有利于经济加快复苏。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居民和企业部门债务扩张速度尽管较大幅度放缓,但从未出现债务收缩(负增长)。
2023年第四季度,地方政府累计发行1.4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和偿还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二是保持较大幅度降息,对于强健资产负债表至关重要。
二是民间投资活力有所增强。从房地产市场来看,东京住房价格指数从1990年末248.3的高点,在一年内跌幅达24.7%,2003年甚至跌至100点以下,此后在100点附近震荡徘徊。
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这一点与日本也有着本质区别。分别以发展型消费、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活力为支撑的居民、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初露端倪。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相比,财新制造业PMI统计样本以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更能反映民营经济景气水平。
政策协同确保经济稳健前行为巩固和增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2023年,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同比增长9.2%,民间投资增长保持韧性。
日本上市公司总市值在1989年为4.3万亿美元,1990年缩水至2.9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1.3%。其次,从负债端来看,各部门债务均在增长,远未到收缩程度。
从股票市场来看,日经225指数在1990年初接近3.9万点,1992年已跌至1.4万点的阶段性底部,累计下降63.0%,随后于2003年4月一度跌破8000点,创历史新低。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的一大亮点,是民间投资活力有所增强。